涂料”与“油漆” 谈起涂料知识和技术,免不了要涉及涂料与油漆的叫法的话题。下面,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1、几种叫法 在涂料业内,“涂料”与“油漆”的理解一直是统一的,即涂料就是油漆,油漆即为涂料,是同一类产品。然而,在业外,就不是这样,有多种理解和说法。 ①常常把他们分割开来,认为涂料不同于油漆,他们是二类产品。 ②有的地方政府把“油漆”当做易燃易爆危险品严加控制,而把“涂料”归为环保类产品进行管理。有的企业则钻了这个空子,明明生产的是溶剂型涂料,却起了“涂料生产厂”的厂名,避开“油漆”二字,造成了管理的混乱。 ③有的尽管将涂料与油漆看做是同一类产品,但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叫法。 ④在20世纪50-60年代,有的甚至到了70年代,很多情况将“涂料”理解为学称,把“油漆”理解为俗称,让涂料的称谓多少带有一点学术性的味道,似乎只有研究单位才可享受“涂料”二字的冠名,如“涂料研究所”、“涂料研究室”。而企业一概称为“油漆厂”、“造漆厂”、“制漆厂”,如“上海振华造漆厂”、“天津东方油漆厂”。 ⑤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乳胶漆和聚乙烯醇的水溶性系列涂料及这类涂料的生产企业的大量涌现,原来统一的概念又被歧化,在民间再次被重新定义,似乎“涂料”与“油漆”又成为二类截然不同的产品了。 2、“油漆”与“涂料”词语的历史演变 “油漆”与“涂料”的叫法的历史演变,离不开漆、油、油漆、树脂、天然树脂、合成树脂、涂料的来历和涵义。 ①“漆” “漆”字自古有之。周朝有一条河叫漆水,秦朝时置漆县。我国先民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种植漆树。漆树,系落叶乔木,高20多米,有乳汁(即漆液),我国特产,生长5~7年后便可割漆。漆液中含漆酚、漆酶、树胶质等。漆酚的酚环上带有二个羟基及不饱和烯烃,在空气中易氧化成粘稠的黑色液体,并在氧和漆酶的作用下干燥结膜,即形成漆膜。 于是,“油漆”之“漆”的概念就形成了。 ②“油” “油”字也古已有之。油水发源于湖南石门县,到湖北公安县的油口入长江。油水是河流名,油口是地名,均与“油漆”的“油”字无关联。公元前770-470年的春秋时代,先民们已经采用从桐籽中榨出来的油涂敷于建筑物、车辆、船舶和日用品等。 桐油树系落叶乔木,产于我国南方,其种子(桐籽)经榨油得到桐油。桐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其中88%-90%是桐油酸,将它涂于物体表面,可缓慢成膜。若将桐油加催化剂熬炼后即得到熟桐油,干燥速度加快,膜的性能提高。 这就是“油漆”之“油”的来历。 ③“油漆” 人们将“漆”与“油”(桐油、亚麻籽油、梓油等)加以合称,就有了“油漆”的称谓。 ④树脂、天然树脂、合成树脂 树脂,原先指的是植物组织的正常代谢产物或分泌物,为低分子或高分子的有机物。 自从人们采用化学方法由低分子有机物合成得到高分子聚合物以后,由于这些产物的形态和性质类似于树脂,也可称为一类树脂,但为了与天然树脂相区别,就有必要区分二类树脂——天然树脂与合成树脂。天然树脂是自然界中动植物分泌的无定形的半固体、固体的有机物质,分子量较大,如漆液、松香、琥珀、虫胶等。合成树脂是由各种单体聚合或由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经化学加工而得的高分子树脂产物,如聚氯乙烯树脂、酚醛树脂等。 ⑤“涂料”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油漆质量、品种和数量已不能适应各种特殊环境和特种需要,这时,恰好多种合成树脂问世了,涂料工业部门就广泛地应用这些合成树脂来制造油漆,使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以天然漆液、植物油和天然原料生产的品种,已逐渐被合成原料制造的品种所替代。这样,再用“油漆”来命名新类产品已不能确切地反映它们的本质,只有将它们与以前的油漆合起来统称为“涂料”才比较合适。